
“意与述”有声—无声—发声当代艺术展 (群展)
简述
展讯
“意与述”有声—无声—发声当代艺术展简介无声—有声—发声
古人云:“意在言外”。据此,所谓意与述,“意”是目的,“述”即言,乃手段。
海德格尔不以为然。在他看来,言即意,意即言。言意不可分。处身于“意”中,“言”方有效。
何为“意”?“意”为何?“意”何为?……意与述,根在“述”,即如何“述”。
无声,有声,发声。作为三种“述”(或“言”,或“是” [being])之方式,分别即抽象、抽象表现主义及观念抽象和观念表现主义三种艺术范式。
须知,此“声”既是“意”,也是“述”。
无声是看不到声。在此,声被遮蔽。甚或说,被遮蔽的“声”本身就是一种“声”,或“述”。
有声即“声在”,是“声”之自觉,“声”之显现,“声”之照面。
发声即介入。在强调主体及主体性的基础上,反思并重构“无声”、“有声”两种“述”之方式,从而更深地植根于历史与现实。
反之,“无声”、“有声”也是基于“发声”反思的自觉与生成。“无声”与“有声”之间亦然。即:“无声”、“有声”及“发声”之间实是一个互相自觉与反思的张力关系。
故而,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的“无声胜有声”诸如此类的论说。毋宁说,我们真正期待的是个体之反思和言说这一主体性的自觉及其敞开。
作品 (17)

No.3(系列: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)
绘画
艺术家: 周钦珊

No.2(系列: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)
绘画
艺术家: 周钦珊

No.1(系列: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)
绘画
艺术家: 周钦珊

No.1(系列:宣言)
绘画
艺术家: 周钦珊

No.3(系列:空白)
绘画
艺术家: 周钦珊

痕迹(系列:痕迹), 2007
绘画, 综合材质, 455x680mm
艺术家: 刘旭光

痕迹(系列:痕迹), 2007
绘画, 综合材质, 350x455mm
艺术家: 刘旭光

一的方式(系列:无系列作品), 2005
绘画, 综合材质, 260x320mm
艺术家: 刘旭光

No.16(系列:图境), 2008
绘画
艺术家: 李敏

No.13(系列:图境), 2008
绘画, 1000x2000mm
艺术家: 李敏

No.12(系列:图境), 2008
绘画, 1000x2000mm
艺术家: 李敏

根的影子(系列:混沌.生), 2010
绘画, 575x875mm
艺术家: 李刚

根的影子(系列:混沌.生)
绘画, 575x875mm
艺术家: 李刚

根的影子(系列:混沌.生)
绘画, 575x875mm
艺术家: 李刚

82(系列:混沌.生)
绘画, 430x575mm
艺术家: 李刚

守望者(系列:守望者), 2009
绘画, 布面油彩, 2000x600mm
艺术家: 王东春

守望者(系列:守望者), 2009
绘画, 布面油彩, 2000x600mm
艺术家: 王东春
个展 │ 群展 │ 国际展 │ 博览会 │ 拍卖会
'19 │ '18 │ '17 │ '16 │ '15 │ '14 │ '13 │ '12 │ '11 │ 更早
共21,259个群展
早于2011年共有15,851个展览
2012 (1)
![]() | 问题现场——空谷艺术空间群展 06.09 - 09.09 |
---|
2011 (3)
![]() | 村上隆、草间弥生作品联展 03.22 - 05.10 |
---|---|
![]() | 他们还是我们? 03.10 - 04.30 |
![]() | 记忆_身份 03.05 - 04.16 |